24小时举报电话:023-57737953 18996597535 举报邮箱:483465053@qq.com
巫山网 > 巫山新闻
一个长达16年未能讲完的故事——下庄通天路⑴
发布时间: 2021-02-25  来源:
分享到

“羊年”初冬时节,巫峡两岸红叶如染。似在寒流初降的巫山大地燃起了炽热的火焰,热流升腾。

人们乘着雅兴从天南地北涌入重庆巫山这座生机勃发的移民新城,共享这里正在举行的一年一度的“红叶节”。一时间,整座新城车马喧嚣,人潮涌动。若非提前预定,入夜一房难求。

兴许是喜迎“红叶节”的到来,通车刚到一年、从巫山县境横贯而过的“渝宜高速”这些时日显得格外的繁忙,铁流飞奔,呼啸掠过。

然而,与眼下“红叶节”的闹热场面之比,在距“渝宜高速”不到30公里、位于巫峡深处一隅的竹贤乡下庄村,却因为10多年前从千仞绝壁间凿开的一条仅为8公里的乡村公路,虽不见“渝宜高速”蜿蜒如画般风光和宽广笔直般坦荡,但从这条“天路”上卷起的精神世界的热流,仍在巫峡内外荡漾不息……

一个长达16年未能讲完的故事——下庄通天路⑴


图片来自网络

(一)觉醒的前夜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在巫峡北岸大山深处这口“井”里生活了一代又一代的下庄人不愿再作“井底蛙”,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从心底里发出了“冲出大山,挣脱封闭与贫困”的呐喊,闯出一条改变命运的“破冰之路”。

时光的隧道穿行到1997年的春夏之交。

正值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神州之际,刚刚接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的毛相林,一个人称“毛矮子”的小个子男人,从县城参加完村干部培训班回来,心中涌动起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大能量。

他一屁股坐在下庄的“井口”之上,鸟瞰海拔1100多米他“生于斯、养于斯”的那个酷似天坑的古老村子,心底倒海翻江:改革开放都这么多年了,外面的世界一天一个样,以前条件不怎样的地方都迈进了小康,如果再过些年下庄还是老样子,我这村支书就上负苍天、下愧百姓,简直就是白干了。

可是,话虽这样说,可真要改变下庄的面貌又何从谈起?他深知,要改变下庄千万年来几乎与世隔绝的面貌,唯一的“突破口”就是要修通从“井底”到“井口”的乡村公路。

回到村上,他将自己这一想法向大家“摊牌”,可一听说毛矮子要修路,村民会上简直炸开了锅,担心的,怀疑的,讥讽的,嘲笑的,应有尽有。

可毛矮子并没有泄气,他扳起指头给村民们算起了细账:从现在起,如果每家每户多喂一头猪,按现在的市场行情,每头猪两百多斤,卖400元,全村一年就可以筹集修路资金3.84万元,10年就是38.4万元,要买多少“三材”(炸药、雷管、导火线)物资?每年只要有3吨“三材”物资,就可以修两个月的路,其余时间还可以外出打点工,挣点现钱,投入到修路上。这样,只要每年不闲着,凿一尺是一尺,修一丈就少一丈,修一公里就算一公里,全村人不等不靠,苦干10年,总可以修通这条路嘛!

听他“一五一十”这么一算,村民们心头踏实了许多。几个举手投“反对票”的村民当即改投“赞成票”。

短短5天时间,全村就筹集资金3960元,解决了建设道路的经费。

“天助自助者,自助者必天助”。凑巧的是,正在下庄紧锣密鼓地测路的时候,县农业局一位局长检查工作来到下庄,被下庄人这种不等不靠打通出口路的精神所感动,当即承诺要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村上购买修路的“三材”物资。

果然,这位局长回去没几天,一批价值10万元的雷管、炸药、导火线运到了下庄村。外加一部空压机和工程现场指挥用的音响设备,从而更增添了下庄人修路的勇气和力量。

农历1997年冬月12日,下庄人终于在寒风刺骨的一个大雪天,在“鱼儿溪”畔炸响了第一个向封闭与贫困宣战的开山炮。

炮声震醒了沉睡千年的大山,同时也勾起了外界不少人对下庄人如此迫切修筑出山公路的一连串“问号”。“下庄这么穷,地势如此险要,就靠几百号肉体凡胎的下庄人,这条路能修通么?”

1999年11月,一家地方的权威媒体用恰如其份的描述,对这些个长长的“问号”作出了详尽的注解:

“下庄坐落在渝东巫山县竹贤乡的大山深处,全村4个社,96户、近400人就居住在这四周绝壁千仞的“井”里。从“井沿”到“井底”垂直距离1100多米,而“井底”海拔仅200余米,靠着400多亩良田好地生生不息。他们与外界联系,仅有3条小径。其中一条“大路”有3个大台阶,108道“之字拐”。上山鼻挨“路”,下山腿发怵。由于条件所限,解放50年来,全村仍有100多人没到过县城,甚至还有50多人没去过30公里外的骡坪场镇;从这条盘旋而上的羊肠小路上,艰难地走出去了一名副县长,一名县上的副局长,两名大学生,两名中专生;还有100多人没有见过公路,更谈不上汽车、高楼了;有300多人至今未看过电视,100多人未看过电影;有23人在悬崖砍柴或走路摔死,75人摔伤或致残;他们每年从外地运回70余吨化肥及生产生活物资,全靠高脚背篓背进山;每年生产40万斤粮食因山路险要出不了山;年产500头毛猪不能运出“活口”,只得化“整”为零卖腊肉;92岁高龄小脚老太杨婆婆自从18岁嫁到这里以后,就再也没有出过庄。

正因为山高路险,在盗贼土匪横行的年代,下庄反倒成了令人向往的“避难所”。老家远在巫山平河乡的黄会鸿就这样来到下庄,过着心底踏实的日子。解放50年来,下庄仅发生了一起刑事案件,民风纯朴,一度出现“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景象。由于气候特殊,每年可产两季水稻和玉米。一年到头不缺粮少肉,小日子过得有板有眼。因此,下庄还从县、区、乡领回25个奖状,着实高兴了一阵,兴奋了一番。尽管还有100多人目不识丁,并未察觉出潜在的危机,感觉到强烈的反差以及这太平日子背后的桎梏,反以平静的生活自足自乐。

然而,自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外面的世界一天一个样,地球在一步步增高,又一步步缩小,以致于整个世界被称作“地球村”。信息时代,知识经济,阵阵的新风透过山峰沟谷吹进下庄,不断撞击着下庄人的心灵。下庄的新一辈躁动不安了,从心底里涌动着一种渴望:打破封闭,走出大山!

刘道珍这个身强体壮的小伙子成了下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背着行囊爬上山巅,汇入大千世界的滚滚人流,成为下庄走南闯北外出打工第一人。钱寄回庄,下庄人怦然心动,胆子更大了。随着一个接一个走出“井”底,带回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外面天大些,眼睛亮些,那儿有高楼、汽车,有电视、电话,有好宽好大的马路,真精彩。

可是,没隔多久,刘道珍回来了。心里酸酸的,愤愤不平。他恨自己没有知识,恨自己无能,被老板欺骗。其他打工者也蔫耷耷地回来了,回到没有“欺骗”而宁静的土地,“日出而落,日作而息。”然而,他们的心却总也不能平静,一次次反思这“平静”得离谱的土地,发现曾视为“保护神”的大山,如今却成了“拦路虎”,是它挡住了下庄发展的去路。因为山的阻隔,没有路与外界连接,下庄面貌依然,两相比较不是进步,而是落伍。

曾经,下庄因有田有地,不愁柴米油盐令山上的人们羡慕不已。而今,高山由于种烤烟,不仅有粮吃,而且有钱花,有的变成了“小康村”。下庄不具备种烤烟的地理条件,历史上种过蚕桑,失败了;发展水果、柑桔等农副产品,又运不出去,“豆腐搬成肉价钱”,村民们经济拮据,日子越过越艰难,这是因为没有路;曾经外村姑娘落户下庄,是因为村里不缺粮,有饭吃。如今村里姑娘纷纷外嫁,小伙子找不到媳妇,单身汉越来越多,是因为进出山太难没有路;自解放50年来,全村在山岩上摔死23人,不同程度伤残70多人,大都是因运不进燃煤而上山打柴所致,也是因为没有路;村里至今文盲多,知识缺乏,看不上电视,听不见广播、连电影也下不了村,同样还是因为没有路。

下庄人感到自己确实落伍了。不仅表现在物质上的贫困,更体现在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

下庄路在何方?全村人都在苦苦地思索、寻求,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开初,村民们以为是村里干部不得力。于是,从1989年以来,10年之内换了4位村支书、4位村主任,结果都为“出路”二字消得人憔悴,愁得白了头。1997年,“改变下庄面貌,寻找新的出路”这根沉甸甸的“接力棒”,传到人称“毛矮子”的毛相林手中。他深知这是全体村民以一种信任、期盼和渴望相交织的复杂心情使他走上村干部岗位的,从而更加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份量。

就是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之下,下庄人自己把自己“逼上梁山”,为了当今的下庄人不再肩挑背驮,为了子孙后代不再过苦日子,终于掀开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破冰之举”。


责任编辑:任美莲

版权声明:

凡所有标注为“来源:中国·巫山网”的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需引用、转载,请来信获取授权,使用时请注明来源和原文链接,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未经授权不得盗链、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不得随意转载使用本站版权所有的稿件,若有违反,我站将追究有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法律顾问:重庆抉择律师事务所 向东 13996558727。

有奖爆料

巫山网鼓励全体市民随时随地向我们爆料,凡提供有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我站将给予20-200元的奖励。
电话:023-57622515 Q Q:483465053 微信:zgwushanwang
  • 巫山网微信公众号
  • 巫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1. 打开手机二维码功能软件;

2. 对准巫山APP二维码扫一扫,取得下载地址;

3. 选择手机系统(支持苹果版和安卓版),手机直接下载和安装即可。

扫一扫就有了

巫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