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巫山培石乡镇是重庆市的东大门,重庆跟湖北交界的地方,诗人郭沫若在途经三峡的时候曾有诗为证“船头已入川,船尾尚在鄂”。是重庆市以湖北省交界的连接带,培石古镇有着历史悠久的传奇文化,是重庆市东大门的重要交通枢纽。 ……
巫山县培石乡临江吊角楼一角。谭家龙 摄
原标题巫山培石:悬崖上的临江风情旅游小镇(图)
人民网重庆12月2日电 巫山培石乡镇是重庆市的东大门,重庆跟湖北交界的地方,诗人郭沫若在途经三峡的时候曾有诗为证“船头已入川,船尾尚在鄂”。是重庆市以湖北省交界的连接带,培石古镇有着历史悠久的传奇文化,是重庆市东大门的重要交通枢纽。
一座古镇,百年文化
100多年以前,培石这个古老的小镇,非常繁华,是商贩特别重要的中转站,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场所。
20年前,该镇建筑因古老特色而文明大江南北,因地势条件,90%是土木建筑,每间房子都是吊角楼,都是从长江边上支撑起来的,每一根柱头,每一扇门板,每一块瓦都是经过精心雕刻的,非常美观。看起来八面玲珑,富丽堂皇。雕刻建筑,栩栩如生,像下山猛虎,犹如过江蛟龙,该古镇雕梁画栋其壮观的设计也可谓是首屈一指。
据老辈告诉,大约是在1933年冬,一场莫名的火灾让这古老的场镇陷入一场绝迹的灾难。整个古镇瞬间消失得无影去无踪,留得青山在,受灾的老百姓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重新建起来一座新镇,所有的建筑都是根据以前的设计,完整的“复制版”。
“李家巷子”不足100米,宽不足5米,每到中午时分,人流量特别大,十分拥挤,采购生活日用品,各地商贩聚集此处沿街叫卖。让古镇显得尤其繁华。
培石古镇是笃坪、邓家、马鬃山等相邻的乡镇通往巫山,巴东的必经交通要道。
该场镇地势悬崖峭壁,大部分老百姓以打渔为生,个体商户以经营维持生计。国家政策好,老百姓的生活也是有滋有味,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
两次重建,复制原版
1997年,三峡水利工程的顺利启动,古镇进行了移民迁建,让整个场镇分成了“两大坨”,大部分迁到3公里的“上阳坪”小地名,还有一部分老百姓不愿意离开这生我养我的故土,只好选择了就地后靠,所有的建筑还是“涛声依旧”悬崖上建起了吊角楼,整个建筑模式都是复制出了历史的见证,只是建筑材料选择了钢筋混凝土。
建设山水港湾旅游新城和幸福渝东门户,培石小镇更是不甘落后。三峡红叶王扎根培石,万亩柑桔园正在茁壮成长,生态养殖园让培石经济再现生机,巫山县首家肥料厂在培石落户,让培石人民富起来了。
这些年来,培石旅游事业蒸蒸日上,外地游客骆驿不绝,如今的培石风情小镇是经济较发达的渝东第一大门,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峡红叶,四级云雨,千年古镇,万年文明。正点缀着培石风情小镇的新篇章。
三峡奇观,游客遍山
“三峡红叶树王”,在全国闻名的红叶景区中可谓独树一帜,具有其它景区不可比拟的五大特点:一是面积大,气势壮观;二是品种多,色彩鲜艳;三是周期长,景色分明;四是景观好,相映成趣;五是玩味足,令人入痴如醉。巫山每年定期举办中国重庆长江三峡国际红叶节,“游高峡平湖,赏巫山红叶”对三峡冬季旅游淡季变旺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致使培石“红叶王”走向世界,让全国各地每个角落都能家喻户晓。
“红叶王”在一丛翠柏环抱的南侧约3米高的土坎上生长着盘虬,盘根错节,底部围径2米余,出土后分成两大家,如同“孪生姊妹”,向空中伸展开去,周身长满坚硬如铁的粗皮,沟壑纵横,虽老态龙钟,但生长健壮。东边一株长出2大枝;向南北伸展;西侧1株分成2枝,撑起西部半边天。两大家族成为“四季发财”之意,细枝上百,枝繁叶茂。树高20余米,冠面300平方米左右,像美丽的“大红伞”,是目前绝无仅有的森林奇观。
巫山县培石乡旅游正立足于新的发展格局,抢抓机遇,华丽转型,创建独有的景区特色、服务特色、游品特色、环境特色;实现旅游由观光向休闲度假、由被动向主动、由静态向动态、由单一向综合、倾力打造长江三峡腹心旅游度假胜地。(谭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