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巫山篇: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本期嘉宾县农委主任 梁裕壮
责编 邱 春 贺 靖 美编 张 辉
收购菜用豆。
特约通讯员 王忠虎 摄
今天,巴二哥带大家来到素有“渝东门户”之称的巫山。这里地处三峡库区的腹心,群峰连绵,高山峡谷,赋予了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和农林特产资源,小三峡、小小三峡被誉为“中华奇观”、“天下绝景”,名扬中外的龙骨坡遗址改写了科学界对“人类演化史”的定论。
巫山
巫山县作为全国旅游大县,旅游毋庸置疑是我们的支柱产业,保持“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峡红叶,四季云雨,千年古镇,万年文明”的如画生态环境是首当其冲的事情。
那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我们的思路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生态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山里货也需要“科技升级”
我们是典型的山区传统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多、面积广,各种农副特产品绿色无污染,但山里货要想畅销,也得“科技升级”。
比如马铃薯,种子是一代传一代的,七八代后就退化了,产量低、品质差,我们就引进脱毒品种;核桃树栽下几年还是“土侏儒”,不结果,农户无收入,我们就推广“高换嫁接”技术;每到水稻栽植、收割时节,地里到处都是忙碌的农民,现在机手开着“铁牛”在地里转几个圈,该种的都种下去了,该收割的也迅速收好了。
近年来,我们加强与西南大学等高校和市科委的合作联系,推广品种改良,指导农户节本增效,发展循环农业,使山里货的品质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
“三大坨”也能串起产业链
马铃薯、红薯、玉米是巫山传统的“三大坨”,曾经仅满足当地群众食用和当饲料,几乎一文不值。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我们开始向精深加工要效益。
例如脱毒马铃薯的种植规模、年产量都上来了,我们的目光就从卖“原字号”转移到卖“成品”上。我们扶持了市级龙头企业重庆桦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他们每年能加工1万吨特色薯丸,因为产品贮藏方便、口感细腻,已在四川、湖北、广东等打开销路。
又如高淀粉红薯新品种获得丰收,我们也扶持县级龙头企业黛溪老磨坊食品有限公司,结合巫山上百年的红薯加工技术,使其每年加工粉条、粉丝达1万吨。
同时,我们着力培育了一批收购、贩运大户,切实解决薯类产品销售难问题,促进了农户增收。
绿色生态也离不开好包装
“三峡最美是巫山,党参最好是庙党。”在渝宜高速公路巫山出口,一幅巨大的农业公益广告十分醒目。
我们的农产品从种植到收获、加工,都是绿色生态的,而且很多都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按理说在市场上应该是俏货,但有时却很难如愿。
对此我们认识到,绿色生态也离不开好的包装。针对庙党、脆李、豌胡豆等特色农产品,我们探索建立企业出大头、部门补一点、政府奖一点的品牌宣传模式,对其品牌进行战略宣传,深度策划、宣传和包装,打造“重庆品牌”、“地理标志保护”和“重庆市著名商标”。
同时,我们建立直销推介网络,在农产品消费的重要城市建立直销点或专柜,面向消费者进行“点对点”宣传。
特约通讯员 龚道鹏 梁长一 整理
巫山部分
特色产业效益表
巫山脆李热销。
特约通讯员 梁长一 摄
品种2012年2017年目标播种面积播种面积100万亩100万亩种植粮油8万亩8万亩烤烟12万亩15万亩柑橘30万亩35万亩蔬菜3万亩5万亩魔芋8万亩10万亩中药材6万亩10万亩干果3万亩10万亩小水果年出栏年出栏60万头80万头生猪养殖35万只100万只山羊养殖面积养殖面积0.2万亩3万亩渔业
制表 张辉
春到峡江。 特约通讯员 龚海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