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巫山网首页 投稿邮箱:wsw5353@163.com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巫山网>> 媒体广场 >> 正文

创新转型 示范未来
——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引领库区职教发展

2013年08月23日 10:08:51
来源: 重庆日报

    点击查看原文:创新转型 示范未来

        ——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引领库区职教发展

挖掘机培训开班了

    多媒体教学

    园校互动,校企融合——学生到企业参加生产性实训

 

    作为三峡库区腹心,有“渝东门户”之称的巫山县近年来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但在城市转型发展的同时,如何破解工业实力不够强、土地承载力有限、劳动力过剩等问题也是巫山县正在直面的大课题。因此,以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为城市发展助力,成为巫山县的又一重要谋略。

    尽管当下重普教、轻职教,重研究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的现象仍很突出,但巫山职业教育中心一直用行动说话,以建设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为目标,不断创新转型,为库区职业教育发展积蓄力量,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1

    学生在校半工半读,学习赚钱两不误

    赚钱,有时候不是那么功利的一件事。

    巫山职教中心电子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张奇今年初便过上了半工半读的生活,这并不是因为张奇家境贫寒,需要靠边读书边打工来维持生活。

    张奇每天上午就在教室里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下午便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对面的职教工业园区上班,跟着晨龙精密计时有限公司的工人师傅学习手表制作工艺。张奇说:“现在可以熟练完成生产线上的不少工序,而且每个月还可以赚到900多元,零花钱有了。”

    “在这里‘上班’的学生几乎都表现得特别好,在师傅的带领下学得也快”。晨龙精密计时有限公司负责人颇为遗憾地说,真希望他们毕业后能够留在这里上班。

    学生上班是否合理?会不会耽误学习?

    不少正在“上班”的学生透露,他们在课堂上学理论,在车间里学技术,其实都是学习,而在工厂学习还有钱可以赚,也减轻了不少学生的家庭负担。这些学生通过实践发现,这种半工半读的模式非常适合在职业学校读书的他们,如果技术学得好的话,去主城园区或者前往沿海就业根本不是问题。

    学校又是用怎样的思路在打造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巫山职教中心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学校借助巫山职教工业园的企业优势,依据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企业用工的淡旺季需求,建构了适宜于学习时安排学习、适宜于工作时安排工作,让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完成学业的“两宜两半”人才培养模式。

    一面读书一面工作,这实际上也是目前不少职业学校正在践行的教育路径,但巫山职教中心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学生学习时间分为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要求学生无论是在校学习阶段还是顶岗实习阶段,都充分体现工学交替。

    在校学习阶段以学为主,以工为辅;顶岗实习阶段,以工为主,以学为辅。在多次工与学的交替中,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实现了深度融合,在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实现更好的“产教一体”也不再是难事。

    “专业知识要学,实际操作能力更要学。”学校负责人说,为了让各专业的学生更适应这种新的培养模式,学校的各专业还建构了操作性较强的人才培养模式行动策略,无论是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模块化、小班额、做学合一”还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分层式、工学交替”都进一步明确了学习内容和范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进步。

    2

    上有博士下有工匠,个个都是好老师

    有句在职教领域非常流行的话:培训是学校送给教师最好的“福利”。

    的确如此。在巫山职教中心,很多老师都靠着这“福利”一步步地走向了成功,走向了教书育人的更高境界。不少老师不仅仅在自己所教专业实现了发展,在其它方面也获益不少,这是难能可贵的。

    在前不久参加学校组织的业务培训后,教师付雪有了很深的感触。除了对如何更高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外,付雪还感悟出在德育教育中要教学生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学会自我调适,老师要指导学生提高他们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学习培训更新了付雪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理念,也激活了她在教育上的创新意识,这对她将来的工作必定能产生很强的推动作用。谈到对教师的作用时,付雪说:“培训能让我们找到工作中的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去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在一次次实践中积累经验,避开误区,最终达到目标。”

    培训已经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最重要途径。

    据了解,近两年来,巫山县职教中心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除了多渠道引进优秀教师以外,更多次派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省市级中职骨干教师培训班和其他各类技能培训班学习,同时选派了一批教师到先进地区学习、实践。

    目前职教中心的教师培训已经实现了全员化,同时学校还出台了评价方案和奖励办法,通过实施出国培训、高校研修、跨省研修、企业实践和校本培训,建立外聘教师资源库,着力培养具有“本土优势、国际视野”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队伍。

    如今,学校不仅有专业带头人10人、骨干教师23人、“双师型”教师121人这一强大的教师团队,同时还聘请了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及社会能工巧匠35人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了“上有博士,下有工匠”的师资队伍格局。

    专业教师为学生指导理论知识的学习,兼职教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每一个都成了学生成长不可少的好老师。同时,教师队伍的高水平教育教学技能、质量、水平也成为创建国家级示范学校,实现高位发展的先决条件。

    3

    校企合作迈入“深水区”,辐射面广

    2007年8月,这是巫山职业教育史上的重要篇章。

    这年,巫山县融资近4亿元,正式启动了600多亩职教工业园区建设,引进35家企业入驻,形成了轻纺服装、机械电子、旅游制品三大产业集群。

    职教工业园区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成千上万人的就业问题,提升了巫山县的工业产值数,更重要的是为职教中心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平台,帮助职教中心实现学校和工厂、教室和车间、校长和厂长、教师和师傅、学生和学徒、理论与实践、招生与招工、作品和产品、育人与增效、就业与创业的高效融合。

    在如此好的条件下,本来教学底子就好的巫山职教中心用创新思维和高度执行力将校企合作推向了深度发展。

    结合巫山的产业结构和学校的专业优势,巫山职教中心以专业部为抓手探索“一部一企”,组建以教师为股东的企业,让专业部既是教学实体又是经济实体。

    “‘一部一企’的办学模式激活了学校各组成要素,建立起招生招工、培养培训、鉴定鉴证、就业创业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学校负责人说,校办企业将学校和企业真正融合能增加办学活力,也能调动专业部的积极性。这样就形成一股合力,既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将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又推动企业技改创新,提高生产率,助推科研发展。

    在践行“一部一企”的同时,巫山职教中心继续完善了“园校互动,校企融合”长效机制,开展了“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训+鉴定、就业+创业”的实践活动;同时还牵头组建了巫山职教集团,参与重庆信息技术职业教育集团和重庆旅游职教集团,创建巫山县职教中心创业孵化基地。

    无疑,这一系列举措为校企合作在“深水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园校互动,校企融合”中,巫山职教中心将教育元素和企业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让学校与企业双方在人、财、物、文化、社会服务等层面获得相互认同。这一被业界公认为职业教育的“巫山模式”正在为学校发展和企业发展不断积蓄实力,让更多学生通过校企合作更好地成长,同时也让学校的职教辐射力不断增强。

    据了解,在巫山职教中心的辐射带动下,不少地区的行业企业前来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

    链接

    品读惠民富民的

    “巫山职教模式”

    一所学校,它不仅承载了学子成才的梦想,更承载了一个区域的幸福民生,这样的学校是身居重任的,也是值得品读的。

    巫山职教中心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在办好学校的基础上,它不断深化“职教移民、职教富民、职教助民”战略,不断完善三级培训网络,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以培训为重点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不少人的就业问题,这为重庆职业教育发展树立了新的示范。

    在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工程完成后,以什么样的方式,既能引导新生劳动力自愿向区外移民,又不至于回流,成为几乎所有库区县市面临的一道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巫山职教中心敢挑重任,决心全力打造三峡移民培训基地,开展生态扶贫搬迁培训。

    在县政府的帮助下,巫山职教中心建设了数字化校园和培训网络平台,在官渡、大昌建立培训网络教室,在25个乡镇、街道建立数字化接收网点,建成移民培训基地13个,构建起了覆盖县域全境的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体系。

    这三级培训网络体系通过拓展三峡移民、农民工、下岗再就业、阳光工程、创业、生态扶贫搬迁等培训领域,不断提升广大群众就业创业能力。

    “原先我想到自己是移民,有想向政府等靠要的思想。”接受过培训并创业成功的移民黄斌说,直到参加创业培训后,自己经营企业,结识了很多朋友,不仅给政府减轻了负担,自己一天忙里忙外,感到很充实,还给其他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自己很有成就感。

    据了解,巫山职教中心在移民培训工作中结合培训学员的需求和巫山实际开发了校本特色教材,改革了评价方法,强化了过程管理,保证了移民的培训质量。“近几年的移民和农民工培训,每年都在1万人左右。”学校负责人介绍,通过培训,他们不仅可以学到一技之长解决就业,还可以利用学到的技能实现致富,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过得更好。

    打造发展库区经济的“巫山制造”

    2011年下半年至2013年上半年共计培训21584人次,鉴定14783人次,吸引外县籍专业人才85人,先后培育了“巫山服装刺绣”、“巫山家政家教”、“巫山建筑建工”等全国知名优秀劳务品牌,为助解“移民难题”,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事实上,这份沉甸甸的数据背后正是巫山职教中心的“别具匠心”。

    为了能够进一步为巫山移民和本地居民开展技能培训,学校还通过创办驾校、汇能安全培训公司、职业技能鉴定所、高教部、培训部等部门拓展办学功能,通过创新成立人才培养中心、创建小微企业孵化基地拓宽服务渠道,先后培育企业12家,同时还组建了“巫山新理念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为巫山职教工业园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及技术咨询服务。

    无论是微型企业还是服务中心抑或是已具有知名度的劳务品牌,他们每一个都是具有特色的“巫山制造”,而所有的“巫山制造”聚集在一起,便形成了稳定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力。

    通过学校的培训,巫山县基本满足了县域劳动力就近学习职业技术教育需求,为解决移民安稳致富、发展旅游支柱产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去年巫山县有效转移劳动力5.3万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16.62亿元。

    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和办学特色的不断形成,今天的巫山职教中心作为巫山吸引和培养人才的高地作用充分显现,作为巫山拉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作用日趋突出。(文/刘进 姚希)

 

[责任编辑: 陈龙江]

主办: 中共巫山县委宣传部      承办:巫山报社

地址:巫山县广东东路333号宣传文化中心四楼      邮政编码:404700      电话:023-57688950      邮箱: wsw5353@163.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本网站版权所有:巫山报社

建议使用IE8.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