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文:鞋厂搬回老家来劳务成本低一半
削皮、折边、组合鞋面、贴里……
日前,在巫山县庙宇镇小营村的腾飞鞋材厂,五六十名员工坐在各自的岗位上,有序地忙碌着,一只只鞋面在他们手中很快成型了。
“我们是给广东一家鞋厂加工鞋面,总共有4条生产线,日产量在700双左右。”该厂的创办者、曾经的打工妹任贤丽介绍说。
广东打工试水创业
任贤丽是湖北襄樊人,在广东打工期间,与同在一家鞋厂做管理的庙宇镇小伙陈雨相识并恋爱结婚。
厂里那赶不完的订单、日进斗金的场面,让两人好生羡慕,从此种下了也要当老板的种子。
于是,两人在做好自己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处处留心,学习制鞋技术。
幸运的是,这个厂的老板奉行一个理念:管理人员必须要懂生产流程和技术,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所以时不时地对管理人员开展各种技术培训。
对有心学习的任贤丽、陈雨来说,这可真是雪中送炭。
经过不断的学习提高,他俩成了厂里的佼佼者,很受老板的器重,月薪也从1000多元涨到了6000多元。
2005年,他俩向老板提出,想自己创业。
没想到,老板对他们的想法很是支持,承诺给他们订单,把他们的厂作为自己的分厂。
在老板的帮助下,他们在东莞的分厂顺利投产,并且愈来愈红火。到2008年时,厂里已有员工200多人,月收入十四五万元。
返乡办厂劳务成本低一半
正当他们的事业一帆风顺之时,金融风暴袭卷全球,订单锐减,总厂老板也移居美国。
紧接着,用工难的问题又愈演愈烈,生产成本大幅度上涨。
这时,他们的孩子也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家里还有70岁的老人需要照顾。
2011年,他们决定回老家创业。
回到了陈雨的老家庙宇镇后,他们在场镇上租了3间厂房,买了机器设备,招来工人并进行技术培训。11月5日,腾飞鞋材厂正式运行,还是干老本行做鞋。
“4条生产线,一条生产线有12台机器,1台机器配备一个机械手和3个工人,流水作业。一天能生产700双鞋面,一年下来,产值能上百万元。除去成本开支,纯收入有二三十万元。”任贤丽介绍说。
“在家乡办厂,劳务成本比广东要低一半左右。”任贤丽说,前几天还有一家广东企业来厂里考察,想把订单给他们,还建议他们生产成品鞋。这样的话,厂里至少还要招100个工人。
农村妇女家门口打工
来自该镇白庙村的女工梁国兰说,她干的是技术工,一月能挣到3000元;刚进厂的新人最少的也能挣上千元。
在这里做工的大多是30至50岁的农村妇女,除了本地人外,还有来自邻县奉节的村民。员工的午餐由厂里免费提供。
“我陪孩子在镇上读书。原来没事做,觉得无聊得很。现在孩子上学我上班,孩子放学我也下班了。既照顾了孩子,还挣了钱。”庙宇村三组的匡安菊满意地说。
文/图 特约通讯员 王忠虎
任贤丽(中)在培训新工人。